能不能先做出一个具有高度视觉美感的LOGO (包括系列VI、SI-连锁店面视觉设计),茶企的品牌就可以树立起来了?或者延聘一线明星做代言,在央视上投入几千万元露个脸,就成了高知名度的品牌了?
上述品牌化的意识、决心与投入,无可非议,但效果不会如预期的好:最好的情况下,上述投入能把等值增量拿到手,已说明企业的渠道执行力很好。目前为止,做了这些品牌投资的,即使对招商加盟这样的简单水平增长的驱动力都很弱,更不要说促进产品的实际消费增量。
失败的原因没有任何特殊性,而是消费品的一般原理:顾客(心智)接受及认同的是品牌,掏钱购买的是产品。
中国茶的所有品牌,99.9%没有解决产品的标准化购买问题;以竹叶青为代表的进行了产品标准化的0.1%(如红岁、金尖、四品君、文新等),却没有解决顾客对产品的价值认同问题。
中国茶的产品问题,绝不是一个标准化如此简单。有标准无认同,标准只是自拉自唱。价值认同从何而来?不是从《茶经》之类的历史传奇、神奇功效、名人题词等中来,只能从真实的顾客购买及品饮的口碑中来。
请茶企明白简单的消费常识:消费者口碑来自喝的茶,而不是茶企灌输给消费者的品牌文化。喝茶首先是个物质的体验过程,然后才是文化精神联想,真者虚不得。
品牌需有虚有实,虚实相生:有虚无实,小姑居处本无郎;有实无虚,凤凰窝在鸡笼里;有虚有实,方能上得厅堂、入得厨房。
消费者喝茶的感觉好了,自然会给你的茶赋予历史与文化,而不是茶企用所谓的历史文化故事营销给消费者洗脑。这样做的茶企,你愿意花钱做推广,消费者却不傻。
今天的中国茶企业面临从自然增长向战略增长转变的分岔口。
中国茶的真正问题是什么?对这个问题的洞察,可以解答为什么在中国茶企现有的商业模式或市场策略下,不可能诞生超级品牌。
中国茶的问题聚焦在三个消费关键点上,也是中国茶品牌崛起必须克服的三个产品困境:有类无品、有牌无品、有礼无品。
克服或解决了这三个产品困境的茶品牌,才能走上滚雪球式的可持续战略增长之路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