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叶包装设计要解决 有品无牌的问题,不是有品类无品牌的问题,而是有品类无产品,即当我们说喝某品类茶的时候,每个消费者脑袋里浮现出的茶产品都是不一样的。
中国茶这个大品类有两个含义:一是与日本茶、立顿茶相区隔的一个茶的大品类。日本茶及其茶道,虽然源自中国,但其茶道核心是日式抹茶,即将茶叶研磨粉碎之后的品饮方法,立顿茶起源于英式下午茶,以红茶及其各式花色调配茶为主,中国茶则讲究产地、原叶、原泡,色香味形融为一体的品饮方式。
三类茶品饮方式的不同,显示了三种茶品类的本质差异,这种差异所针对的消费者利益及体验(即驱动力)是完全不同的,也就意味着这三类茶营销模式必然是不同的。此其一。
第二层含义是中国茶大类下由近千种地方性小品类构成,具备较高知名度的茶品类也有近300种之多,这是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属性,是茶作为凝聚天地水气之灵物的本质属性,怎么能参照立顿模式去轻易否定呢?这是中国茶文化之根,不是中国茶的问题,恰恰是中国茶的优点所在。
为什么会出现有类无品?原因有两个:一是缺乏强势的(高销量份额)品类细分产品品牌,即高认知度的明星产品;二是每个品类里也没有形成口味、品级、价格、包装等元素都稳定的代表性产品。
消费者之所以只能选择喜欢的品类,如黄山毛峰、西湖龙井、君山银针、信阳毛尖等,不仅仅是消费者真的只偏好某一种茶,而是没有选择的机会,以及选择的成本及风险很高,所以造成消费者喝茶的品类地方化现象。
对此问题缺乏认识,说明对中国茶的产区、品类、消费特点都缺乏足够的了解。在任何一个细分品类里,都没有一个标杆性的、占据高市场份额的产品品牌,也没有可以代表品类的标杆产品,消费者还能怎么选择?只能出现选品类不选品牌(即品牌对应的产品)的消费与市场局面。
能不能出现一个品类代表性的品牌呢?答案是:能。但要靠产品在细分品类里的市场份额,而不是靠所谓的品类定位。没有市场份额,企业自己的品类定位有什么用?、
在任何一个中国茶的细分品类里,无论是绿茶,还是红茶、普洱,甚至白茶、黑茶这些小茶种,只有一个品牌都是不可能的。在这种多企业、多品牌竞争的格局下,靠一个品类定位(某种传播说辞)就成了品牌,未免太浪漫了。
靠抢先占位式吆喝是否能建立品牌在品类市场中的心智地位呢?如果还是有牌无品式经营,这样的抢先策略,并不会有多大的收效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