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州缅茄的基本介绍
高州缅茄雕刻:已有300余年历史。系以当地所产缅茄树果实的核仁雕刻而成,该树体质圆润,顶部突出较长,色鹅黄,坚实可供雕刻,称之“蜡头”。讲究一刀功夫,一气呵成。所雕龙凤、狮虎以及人物、名胜、风景等,无不玲珑剔透,形象生动,历来为收藏家、鉴赏家所珍爱。
产品特点
香味近于白玉兰;结果约十个月后长成拳头至巴掌的椭圆扁豆形荚果,果皮坚硬,成熟时黑褐色,长达18厘米,剥去肥厚的荚壳,便露出拇指般大小的种籽即缅茄,每荚中含有种籽1—8枚,种子长约3~4厘米。缅茄上部为颜色金黄的蜡质蒂头,下半部为种核,形状与颜色均和荔枝核相似。它的种子红紫黑色,扁椭圆形,坚硬且有光泽;种子的基部有角质的假种皮,色如黄蜡,坚实如硬木。
历史民俗
缅茄的果实,可以刻成古雅的图章,又能雕刻工艺品。
勤劳智慧的高州艺人,精心设计,在金黄色的蜡头上刻出争妍斗艳的花卉,栩栩如生的鸳鸯、凤凰、仙鹤、蟠龙、雄狮以及“龙吐珠”、“狮子滚球”等造型复杂的艺术品。这些精巧动人的艺术品,成为我国的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,为人民所喜爱。过去当地男婚女嫁,多有用缅茄为赠礼的。高州竹枝词有记:“奴生西岸近莲塘,嫁与南桥何姓郎;愧我压妆无别物,缅茄刻就两鸳鸯。”就是写这一情景的咏句。
解放后,高州工艺厂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,又有所创新。如陈文兴、张国平等名手制作的“长江大桥”、“天安门”、“游龙戏凤”、“天堑通途”等,多次作为国礼和特别纪念品馈赠访华贵宾。1957年,国家主席刘少奇赠送七颗茄雕给苏联主席伏罗希洛夫,其中一颗是由高州老艺人陈世文、陈胜华后代献出的传世佳作——“双龙戏珠”。该茄雕双龙含珠能转,龙的眼睛也可动,观者叹为观止。阿尔巴尼亚专家来高州考察学习时,也得到高州人民赠送的茄雕工艺品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高州时,高州有关部门曾送给他茄雕工艺品作为纪念。